发布日期:2025-09-24 03:51:08 点击次数:
闪光灯下,他曾以长剑划破寂静;常春藤殿堂中,他正以笔尖书写新生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,更是何时收势。”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内,费若秋轻轻推了推眼镜,窗外纽约的暮色正缓缓降临,这位曾代表中国斩获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奖牌的运动员,如今的身份是哥大计算机与认知科学专业的全日制学生。
2019年,费若秋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获得银牌,达到运动生涯高峰,国际击剑联合会的数据显示,他是当时亚洲最具前途的年轻花剑选手之一。
2023年,费若秋却选择在运动黄金期急流勇退,以优异成绩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。“许多人问我是否舍不得,但我认为运动员生涯不是终点,而是通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。”
他的转型并非突发奇想,在法国训练期间,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线上课程,提前修完了多门大学水平的数学和编程课。“凌晨四点的训练场和深夜的图书馆,都是我熟悉的战场。”
哥大的学习生活对费若秋来说是全新挑战。“最初几个月,我几乎每天都在应对文化冲击,从法国训练基地到纽约课堂,从剑术战术到算法结构,这种转换需要彻底的重构思维。”
他特别提到一门让他“脱胎换骨”的课程——计算神经科学。“教授让我们模拟人脑决策过程,这让我突然意识到:击剑中的瞬时判断不就是神经计算的完美体现吗?”
费若秋逐渐发现,体育与学术并非割裂的两个世界,他将击剑训练中的纪律性应用到学习中,制定了严格的时间管理表:每天5:30起床,6-8点学习,随后上课,下午保留2小时体能训练,晚上继续钻研功课。
“击剑与认知科学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。”费若秋正在参与一项关于运动员决策过程的脑电图研究。
他解释道:“高水平击剑比赛中,选手需要在0.2秒内做出攻防判断,这种超快速决策能力涉及到大脑前额叶皮层、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复杂协调机制。”
费若秋的导师、哥大认知科学教授艾伦·伯恩斯坦评价道:“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角——将身体认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,他正在搭建一座连接体育运动与认知科学的桥梁。”
尽管已经离开职业赛场,费若秋并未真正远离击剑,他正在开发一款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击剑动作分析系统。
“传统训练依赖教练经验,但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反馈,通过3D传感器捕捉运动员动作,实时分析角度、速度和距离等关键参数。”
这个项目已经获得哥大创新实验室的孵化支持,费若秋希望最终能开发出便携低成本版本,让更多基层击剑队受益。
“体育科技不是要取代教练,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具,就像计算机不能取代程序员,而是扩展了他们的能力边界。”
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周15小时左右的击剑训练,既是出于热爱,也是为研究积累素材。“哥大击剑队允许我随队训练,这种学术机构与体育团队的结合模式非常难得。”
他特别感谢哥大的支持性政策:“学校对运动员学生有很好的学术弹性安排,教授们也理解我们需要平衡比赛与学业。”
这种平衡并不容易,2024年秋季学期,他同时面临三门核心课程考试和一场重要锦标赛。“那是我最艰难的时刻,但也是最有成就感的,最终我不仅完成了所有考试,还在比赛中进入了半决赛。”
费若秋站在哥大Low Library前的台阶上,望着远处哈德逊河上的落日余晖,他的手机屏保仍是那张著名的照片:年轻的他手持花剑,剑尖直指镜头。
“那道寒光是我过去的荣光,也是照亮前路的光芒。”他说现在每次走进实验室,仍然保持着运动员的步伐——稳定、专注且永远指向目标。